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為什麼智者常樂?


近來有許多探討長者快樂或幸福發展軌跡的研究,總的來說,單就年齡與快樂或幸福發展的共變關係所進行的實證研究,其結果往往呈現出許多不同的模式,如:線性遞增、遞減或呈非線性發展...等,因而,與其討論人們是不是會越老越快樂、越幸福,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去問:「什麼樣的人會越老越快樂、越幸福?」以及「這些人如何能快樂幸福到老?」當然,這也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其中可用以解釋的變數有很多,大至生長國家的經濟水準或小至個體自身各項功能條件、健康狀態...等等。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會有很多功能上的退化與失去,但同時歲月也帶給了我們一些經驗與智慧的積累;就如同Cattell將人的智能分類為流質與晶質兩種,成人的晶質智能有不少發展的空間,而智慧的增長如何讓人幸福快樂到老呢?最近的一篇加拿大研究(Etezadi & Pushkar, 2013)便嘗試將長者智慧與其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間之關係與中介機制進行探究,該研究針對360名退休長者進行調查,除了採用三向度智慧量表(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以及正負向情緒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作為主要變項之量測工具外,同時還將壓力因應風格、生命意義、制控感等納為中介變項進行探討(有興趣瞭解變項定義與測量的人可以參考原文),研究結果顯示:越有智慧的人越能採用正向因應風格(如:聚焦於處理壓力源或採用正向角度詮釋遭遇)、也較投入生命意義的追尋活動及擁有較高的制控感,上述變項對於正向情緒的增進具有完全中介效果,而長者智慧透過生命意義的投入與制控感亦對於降低其負向情緒產生間接影響效果。

除此之外,筆者也想分享最近閱讀的一本書發現幸福:1000位長者教會我的人生30堂課,這本書來自於康乃爾大學Karl Pillemer博士負責的一個長期計畫(The Legacy Project)成果,該計畫將長者視為生活專家,兼採調查與訪談美國一千多名長者的資料,將長者們的生活智慧加以整理、具像化。針對快樂,一名89歲的西方老奶奶說:快樂是一種「選擇」而非「狀態」,這其實呼應了前述Etezadi and Pushkar (2013)提到的制控感的中介作用,此外,該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長者的快樂秘訣,如:聚焦於眼前所有、將接受作為煩惱的解毒劑(我們也曾介紹過與此相關的研究)...等。看完後,筆者真心覺得長者們真是情緒調節的專家,他們傳授與分享的內容,應可使很多人受用,目前台灣似乎還沒有這樣的計畫出現,但筆者認為台灣的長者或經歷過戰爭、或經歷過窮苦、或遭遇過人生各階段許多的悲歡離合,定有許多處世秘訣值得我們挖掘,讓他們這些實用智慧埋沒掉,實在很可惜!藉由這個平台,也許我們可以號召更多的同好(不管是不是學界的朋友)一起來整理與分享這些身邊長者的智慧,讓這些幸福的秘訣得以傳承、流動出去,也讓大家在選擇要為自己的快樂或幸福負責時,有更多的軟性資源挹注!!

趁著今天「祖父母節」,跟身旁長輩討教交流一下吧!!

用聽的也可以



  • 參考文獻
Etezadi, S., & Pushkar, D. (2013). Why are wise people happier? An explanatory model of wisdom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4, 929-950.

(本文同步發表於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耳順之年的秘密


隨著老化歷程,人的身體與認知功能皆會自然退化,孔子很早以前就曾勉勵我們:「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用比較淺白的方式來說,就是年長之後,即便遭遇那些不中聽的話語以及不如意的事情,也皆能通達其理、順應天命,將一切視如飛鴻雪泥,而能淡然處之,但是,要做到耳順可真是不容易!

Opitz, Rauch, Terry & Urry (2012)招募了16名年輕人(年齡介於18-22歲)與15名老年人(年齡在55-65歲間)進行實驗,實驗參與者透過投影會看到令人感到不愉悅或中性的圖片,在認知控制階段,參與者會依循指導對觀看負向圖片所產生的情緒,分別採用強化心象、重新評估或不改變自身感受地看著圖片等方式進行調整;而對於中性圖片則只是看著。實驗同時也採用了凝視引導(即將參與者的視線引導到高情緒誘發區塊或非誘發區塊)以區辨認知控制與注意力的不同影響。研究者在蒐集與分析實驗參與者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與情緒與焦慮症狀量表(Mood and Anxiety Symptoms Questionnaire, MASQ)資料後,有幾個主要發現:


  1. 年輕人較能透過認知控制降低負向情緒強度
  2. 年輕人在腦額前葉皮質的兩個區塊:左腹側額前葉皮質(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lPFC)與背內側額前葉皮質(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mPFC)皆有較大的活化反應(此兩區域被認為與認知控制有關,請參考上圖)
  3. 背內側額前葉皮質的活化與降低負向情緒間呈正相關、左腹側額前葉皮質的活化與強化負向情緒間呈負相關;左腹側額前葉皮質對於長者負向情緒強度有部分中介效果,長者在左腹側額前葉皮質的活化度較低,因而長者強化負向情緒效果增加
這個研究其實提醒了我們:支持認知控制之腦區域會因老化而降低活化程度,教導長者們使用認知控制策略進行負向情緒調整,不見得能獲致跟年輕人一樣的效果,在發展高齡情緒調適相關課程或介入方案時,應留意此種限制;此外,雖然在生理上,長者的認知控制未若年輕人佳,但這並不意味著認知控制訓練對長者就沒有幫助,透過後天長期經驗的累積與修養,長輩們其實也自行發展出不少心法以達耳順之境,在此,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秘訣!

用聽的也可以



參考文獻
  • Opitz, P. C., Rauch, L. C., Terry, D. P.,  & Urry, H. L. (2012). Prefrontal mediation of ag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reappraisal. Neurobiology of Aging, 33, 645-655.
(本文同步發表於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