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要凍齡?還是要有型?


目前市面上充斥著許多標榜「凍齡」、「抗老」的相關產品,身處在這一系列商業模式運作的世界裡,民眾對於如何「對抗老化、以保青春」顯得被教育得很好;但是獨尊「年輕」的社會價值觀念,會不會形成另一種年齡歧視呢?例如:「真」年輕的小輩對於長輩「裝」年輕的行為不以為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對於此種抗老的主流文化論述進行反思或發展出新的論述?

澳洲學者Garnham (2013) 針對當代抗老論述進行研究,分析用的文本主要來自於大眾媒體、醫美從業人員與具有整型經驗長者的訪談資料;該研究針對醫美「青春永駐」的抗老論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詮釋,例如:許多長者認為他們之所以進行醫美手術,並不是要讓自己看起來顯得更年輕,而是想讓自己能看起來更好,也就是說,藉由醫美使得他們在老化的歷程中仍能對自身的美作出選擇、擁有控球權;長者關心自己的外貌是一種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生活實踐。筆者覺得比起追尋逆生長,基於自身條件、勇於重新改寫自身老化意義的長者們,更加充分展現與傳達出不同形式的生命之美。

當我們不被「外貌年輕就是好、就是美」的單一論述所洗腦,從抗老文化的宰制中解放出來,懂得珍視生命主體的價值與自然樣貌、便能更具創意與自由地展現自我,當然,要活出自己風格的老後,也不必然得要透過整型才行。筆者從一個國外網站就發現長輩們的老年意象其實可以很多元、也很有型;所謂的有型,是以「自我悅納」為基礎才得以產生的。我們的社會應該多鼓勵長者在老年期活得更有型、更有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一窩蜂地崇尚年輕或追求符合普世價值的理想老後;換言之,「老」是具備開創性的,你可以決定與設計自己要怎麼老以及老後的樣貌!!我們期待能在台灣社會發掘出更多元的「有型老」!! 

歡迎與我們分享你覺得「老得很有型」的案例!! 

也可以用聽的



參考文獻
  • Garnham, B. (2013). Designing ‘older’ rather than denying ageing: problematizing anti-ageing discourse in relation to cosmetic surgery undertaken by older peopl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7, 38-46.
(本文同步發表於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和長輩一起養花蒔草有益健康!!




用聽的也可以



現代人普遍有很大的生活壓力,空閒時,總愛到郊外走走、親近大自然。事實上,有許多科學研究都指出接觸自然對個體的情緒恢復有其作用。例如:一個實驗研究在給予30名參與者(年齡介於38歲到79歲)壓力作業後,將之隨機分派到戶外園藝組與室內閱讀組進行活動,並分別於基線、壓力後測、活動中期及後期等階段利用唾液皮質醇反應(壓力反應的生理指標)以及正負向情緒量表進行量測,研究顯示:戶外園藝相較於室內閱讀活動對於個體因應壓力之生、心理復原結果有更強的效果(Van Den Berg & Custers, 2012)

針對失智長者的研究發現,失智長者有與外界溝通其需求與想法的功能限制,因而當有壓力時,只能透過發出不適切行為(如:尖叫、敲打、噪動等)來表達。一篇為期一年的縱貫研究針對失智症患者漫步花園的介入效果進行探究,研究指出:花園漫步有助於降低失智患者激動行為(如:攻擊、抱怨等)(Murphy, Miyazaki, Detweiler, & Kim, 2010)。除了西方研究外,日本也有針對失智症患者進行園藝治療的臨床研究,除了戶外園藝活動外,也包含室內園藝活動,研究比較參與及非參與者在簡易心智狀態檢測之表現,結果發現:園藝活動參與者的心智表現有明顯的改善;透過訪談,該研究也發現病人在溝通與情感表達上有所改善(Yasukawa, 2009)。換言之,養花蒔草對於失智長者的認知功能與情緒調節有益。

現今有些子女會將家中獨居長輩從鄉間接到都市裡生活、照料,但對於長者而言,要適應都市叢林的生活方式並與鄰里建立新的社會連結實屬不易,因而幾乎都將自己關在屋子裡。遷居對於長者本身就是一個壓力事件,我們或許可以鼓勵大家在有限的居住空間中多創造一些綠意,即便透過與小型自然生態的接觸,也可以達到釋放壓力的效果;在社區層次,目前在台灣也陸續有些實踐行動,例如:新故鄉基金會在南投為失智長者營造生態菜園(參考先前新聞報導;此外,希望各地方行政機關首長與承辦人除了編列預算致贈小禮品給長者外,也可以思考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如何為大眾多保留一些綠色公共空間,讓處在都市中的高齡者有多一點可供戶外漫步的花園,並得以在高齡友善的環境中與他人多些互動。

參考文獻 
  • Murphy, P. F., Miyazaki, Y., Detweiler, M. B., & Kim, K. Y. (2010).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agitation of a therapeutic wander garden for dementia patients based on ambulation ability. Dementia, 9, 355-373.
  • Van Den Berg, A. E., & Custers, M. H. G. (2012). Gardening promotes neuroendocrine and affective restoration from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6, 3-11.
  • Yasukawa, M. (2009). Horticultural therapy for the cognitive functioning of elderly people with dementia. In. Söderback, I.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ventions, ( pp.431-444 ). Springer New York. 
(本文同步發表於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